정법안장正法眼藏/선의 법열 禪之法悅

육조단경 - 방정본

윤지환 철학연구소 2013. 8. 31. 20:46

六 祖 壇 經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原本()順治壬辰秀水王起隆等校刻本此爲元

宗寶改編以前之曹溪原本明成化七年重刻於曹溪.萬曆元年李材再刻.萬曆四十

四年匡廬法筆錄.弟子異詞宗寶以前.流傳非一此本與上燉煌興聖二本並爲近

古可珍而以此本最爲整飭卽宗寶改編之本.前後入藏及經坊流通者.亦所在有

而以徑山本爲得宗寶之實如明藏題宗寶.而無其品目.且亦無其自謂增入之

請益機緣.字句亦大異徑山淸藏改題法海.又載李材之序.實仍是明藏之本.非李

材所刻之本也今得此本.與燉煌興聖鼎足流傳.再參以宗寶之本. 使壇經一書之

異同本末大略可循.亦足貴矣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一寫本.與此完全同本. 而字

句偶有小異當係歷經傳刻而然茲取以校勘焉校本()日本宮內省圖

書寮藏寫本據大正藏字句異處.()字識之∘}

 

御製六祖法寶壇經敘

─────────

 

朕聞佛西方聖人也 爲善不倦 博濟無窮 又曰佛弼也 其能弼世敎而隆大行

者也 故周頌曰 佛時仔肩 爲我顯德行 是知佛爲弼訓 無餘蘊矣 昔達摩遠

歸東土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夫性天人一也 文字惟心之畫 而性

融焉 有善 有惡 有邪 有正 得其正 則性善而言順 得其邪 則性惡而言

乖 子思曰 自誠明謂之性 又曰 誠者天之道 不誠無物 苟能於性上究其眞

宗 辯其善惡 則聖賢地位何患乎不至耶 故佛樂於爲善 心無邪見 性體圓明

虛靈澹泊 於空而不著空 於相而離諸相 所以成佛果而弼隆朕治道也 若謂崇

供養而求福 曰利己 朕所不取焉 越之南有禪和者盧惠能 乃新州人也 師於

黃梅 得衣砵之傳 究性宗之學 隱於曹溪 沒後 其徒會其言傳爲壇經法寶

其言正 其性善 大槪欲人循諸善道 離諸惡趣 與吾儒窮理盡性自誠入聖之理

而無殊矣 因萬幾之暇製爲敘 命廷臣趙玉芝重加編錄 鋟梓以傳 爲見性入善

之指南云 故敘 成化七年三月 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悟法傳衣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爲衆開緣說摩

訶般若波羅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 僧尼道俗一

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

久復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淸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

得法事意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 父又早亡老母孤

.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

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卽開悟遂問客誦何經

.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

:是 宮作有)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卽自見性.直了成佛能聞說.宿昔有緣. 乃蒙一客取銀十

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敎便往黃梅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卽便辭親(:親 宮作

)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五祖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 又是

獦獠.若爲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尙不同佛性

有何差別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予曰.惠能啓和尙.

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卽是福田未審和尙敎作何務(:上四字 宮作作

何所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更勿 宮作勿更).著槽廠去能退至

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餘月.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 恐有

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 宮作師)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

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

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爲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

思量卽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此處

宮有古德云譬如輪刀上陣不問如何若何喩得的人見機而作不在言句也二十八字)

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尙.有何所益神秀

上座現爲敎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

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爲我與他爲敎授師.

須作偈.將呈和尙若不呈偈.和尙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卽善.

覓祖卽惡.卻同凡心(:心 宮作夫)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 大難大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 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

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尙看見忽若道好. 卽出

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

.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卽我與法有緣

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 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譬間繪畫圖相

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

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 盡誦此

.卽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

:言 宮作曰)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尙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

.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眞一切眞.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卽是眞實若如是見. 卽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

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

一童子於碓房過.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敎授.早識大意

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傅付衣

.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卽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

.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

上人.我此踏碓八箇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

前作禮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爲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 便高聲讀

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 其事希有能啓別

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

卽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爲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

身菩薩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云.亦未見性衆人疑息次日.

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卽問曰. 米熟

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卽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

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淸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

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卽名丈夫天人師佛

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傅頓敎及衣砵云.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 流布

將來.無令斷絶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旣無種 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傅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

傅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傅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 止汝勿傅

若傅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祖云.逄懷則止.

會則藏惠能三更領得衣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祖言.(:汝 宮無)不須憂.吾自送汝祖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

隻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尙坐弟子合搖艣五祖云.

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

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能辭違祖已.

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衆疑詣問曰. 和尙少病少

(:上四字 宮作惱少病).病卽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傅授曰. 能者得

.衆乃知焉遂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砵.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

麤慥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於能能擲下衣砵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

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者下 宮有云云)我爲

法來.不爲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祖云.望行者爲我說法能云. 汝旣爲

法而來.可屛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麽

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

能云.(:云 宮作曰)與汝說者.卽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

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飮水.冷煖自知.今行者卽惠明師也

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

逄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衆曰.向陡崔嵬.竟無蹤跡當別

道尋之趁衆咸以爲然(惠明後改道明 避師上字)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

乃於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

見生命.盡於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煮 宮無)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値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坐曰.不是風動.不是幡

.仁者心動一衆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執弟子

.告請傳來衣砵出示大衆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卽無.唯論

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謂曰.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

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 是佛

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

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

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

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卽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

仁者論義.猶如眞金於是爲能剃髮.願事爲師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能於東山(:上四字 宮無)得法.辛苦受盡.(:盡 宮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

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

方始得聞如上頓敎得法之因敎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敎者.各令

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師復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

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

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

智慧志心諦聽.吾爲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

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

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

.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 猶如虛

.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靑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

.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

眞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卽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 卽著

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 草木

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

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

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

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爲邪見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卽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卽一.一卽

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卽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

.莫錯用意.名爲眞性自用一眞一切眞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

心中不修此行恰似(:似 宮作如)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

.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是般若行一念愚.卽般若絶一念智.卽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

.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眞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卽是

若作如是解.卽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

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卽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卽名爲彼岸.故號

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眞性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卽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卽

.煩惱卽菩提前念迷.卽凡夫後念悟.卽佛前念著境.卽煩惱後念離境.

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

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爲戒定慧

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卽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眞如

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卽是見性成佛道(:上四字 宮誤脫)善知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卽得見性當知

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 爲上根

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溧流.

溧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

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

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 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爲一體

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敎. 猶如草木根性小者.

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

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 不得風

.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爲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

.未悟自性.卽是小根若聞悟頓敎.不敎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

不能染.卽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

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

.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

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卽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卽佛是衆生一念悟時

.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眞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

自性淸淨若識自心見性皆佛道淨名經云.卽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 我於

忍和尙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眞如本性是以將此敎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

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

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

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

妄念顚倒外善知識.雖有敎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眞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

若識自性.一悟卽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卽本

解脫若得解脫.卽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卽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

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卽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

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卽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

.當令念絶.卽是法縛.卽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

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 將此頓敎法門於同

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黙傳分付.

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

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

.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卽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卽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淸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卽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卽相常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覓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眞道 行正卽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眞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脚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卽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免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敎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刹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敎.普願法界衆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史君與官僚道俗

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釋功德淨土第二

 

次日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

和尙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爲解說師曰.有疑卽問.吾當爲說

韋公曰.和尙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 弟子聞達摩初化粱武

.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

願和尙爲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

施設齋.名爲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

.平等是德念念無滯.見本性眞實妙用.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

.但依此作.是眞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卽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

卽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卽自無德.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 念念無間

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

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眞理.非我祖師有過又問.弟子

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方.請和尙說得生彼否願爲破疑師言.使君善聽.

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 里數有十

萬八千.卽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爲其下根.說近爲其上智人有兩種.

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

其心淨卽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卽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東方

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 不識身中淨

.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 .

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卽行十萬

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 .

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卽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

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衆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尙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

身外求自性迷卽衆生自性覺卽是佛慈悲卽是觀音喜捨名爲勢至能淨卽

釋迦平直卽彌陀人我是須彌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

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

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願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絶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淸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卽除.

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衆聞說了然見

.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唯言.普願法界衆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 若欲

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但心淸淨.卽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爲敎授師言.吾與大衆作

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衆惡無喧(:無 宮作莫)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 吾歸

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體第三

 

師示衆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卽慧之時.定在慧卽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 卽是

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

.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卽等自悟修行.

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卽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一行三

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坐不動妄不起心卽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卽同無情.

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卽通流心若住法.名爲

自縛若言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 宮無)被維摩詰訶善知識.

又有人敎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顚如此者衆如是

相敎.故知大錯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卽光無燈卽暗燈是

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亦復如是善知識. 本來正

敎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卽無差別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

住爲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 人之本性於世間

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卽無縛也

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 .卽法體淸淨此是以無

相爲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絶卽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學道思之若不識法意

.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善知識.云何立無

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 一切塵勞妄相想從此而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卽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 念眞如

本性眞如.卽是念之體念卽是眞如之用眞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如有性.所以起念眞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卽壞善知識.眞如自性起念.六根雖

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眞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敎授坐禪第四

 

師示衆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 心念不起.

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爲禪. 內不亂爲定

若著相.內心卽亂外若離相.心卽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卽亂.

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眞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卽禪.內不亂卽定外禪內定.是爲禪

淨名經云.卽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弁經云.我本性元自淸淨善知識.於念

念中自見本性淸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 亦不

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

妄念故.蓋覆眞如但無妄想.性自淸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

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

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卽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

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傳香懺悔第五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騈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衆(:告衆 宮)曰來.善知識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

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旣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

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衆胡跪師曰.一戒香卽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

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卽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名定香三慧香

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

名慧香四解脫香卽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旣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卽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 .

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眞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 此香

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淸淨善知識.

隨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

.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

從前所作惡業憍誑等罪.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

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善知識.

已上是爲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 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

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盡懺 宮作懺悔)永不復起.是名爲懺悔者.悔其後

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爲

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

過又生前愆旣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善知識.旣懺悔已.善知識發四弘誓

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

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麽道.

不是惠能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 如是

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 是名眞度何名自性自度卽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

衆生.將正見度旣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

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眞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

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眞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旣常能下心行於眞正.(:眞正 宮作正直)離迷離覺.常生般

.除眞除妄.卽見佛性.卽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善知識. 今發四弘願

.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

.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爲師.更不歸衣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

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 邪迷

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

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應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

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

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

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旣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旣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

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淸淨法身佛

於自色身.歸衣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善知識. 色身是舍

.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

.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

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淸淨法身世人性本淸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

.卽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卽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淸.日月常明

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

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

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眞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

.亦復如是此名淸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眞佛自歸依者.

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

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卽是見

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

.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毒害化爲龍蛇慈悲

化爲菩薩(:此處 宮有智慧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

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卽生此名自性化

身佛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

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

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

.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爲報身善知識. 從法身

思量.卽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卽是報身佛自修自性功德.是眞歸依皮肉

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卽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

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宮 作毒)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眞懺悔

忽悟大乘眞懺悔 除邪行正卽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卽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絶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

下不悟.卽對面千里.何勸遠來珍重好去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參請機緣第六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

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 槃經師暫聽.卽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字卽不識.義卽請問尼曰.字尙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

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寶

師住九月餘日.又爲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隱身挨

入石中得免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變.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

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卽心卽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

卽心.後念不滅卽佛成一切相卽心.離一切相卽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

偈曰

 

卽心名慧 卽佛乃定 定慧等等(一作等持 校:持 原誤待) 意中淸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卽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

.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

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卽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麽.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勸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爲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尙

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卽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 汝心自

汝念此經.以何爲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

.吾不識文(:文 宮無).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爲汝解說法達卽高聲念經

至方便品.師曰.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縱說多種譬喩.亦無越於此

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卽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

心開.是爲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爲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

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卽覺知見本來眞性而得出現汝愼勿錯解經意.見他道

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毁佛也彼旣是佛.已具

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爲一切衆生自蔽光

.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

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

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若能正

.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 勿開衆

生知見開佛知見.卽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卽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爲功課

.何異犛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

只爲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卽是轉經口誦心不行. 卽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卽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誦經久不明一作誦久不明已)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啓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

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

願和尙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 患在度

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爲凡夫說.不爲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

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 無有

餘乘若二(:二 原誤三)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喩言詞. 是法皆爲一佛

乘故汝何不省. 三車是假.爲昔時故一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敎汝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啓發.

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上 有又)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 而不會三身四智

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淸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

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卽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卽名四

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爲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旣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

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卽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淸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因果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五八下四句 宮無如上轉識爲智也 敎中云 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爲

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轉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眞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汚名 (:)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 欲問

何事.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尙.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 遠來

投禮伏望和尙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擧看.智常到彼.凡經三月

.未蒙示誨爲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性大通乃曰.汝見虛

空否對曰.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

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眞知

無有靑黃長短.但見本源淸淨覺觀圓明.卽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

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尙開示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

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大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爲敎授師曰.汝觀自本

.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

侍終師之世

 

(:僧上 宮有一)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  槃經十載

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尙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

滅已.寂滅爲樂於此疑惑師曰.汝作麽生疑.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

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

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樂

身寂滅.卽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

.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 卽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 槃之所禁伏. 尙不

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

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 槃常樂言有身受用.(一作者)斯執吝生

.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 分別一切法爲外塵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 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

佛愍此故.乃示 槃眞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

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

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 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毁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 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爲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爲眞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 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眞常寂滅樂  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說 令奴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

卽不落階師曰.汝曾作甚麽來.聖諦尙不爲.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

首衆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絶思旣得法.遂回吉州靑原山.弘法紹

諡號弘濟禪師(:上六字 無)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 禮拜

.甚處來.嵩山師曰.甚麽物恁麽來.說似一物卽不中師曰. 還可修

證否.修證卽不無.汚染卽不得師曰.只此不汚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旣如是

.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讖 宮作識)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

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後往南嶽. 大闡

禪宗(讓後得馬祖 卒應西天之識)

 

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

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我聽方等經論. 各有

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 原誤本)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卽得

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願仁者爲我證據策云.我言輕

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覺遂同策來參. 遶師三

.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本自非動.

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無生豈

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一

宿覺後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己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

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麽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爲有心入

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

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卽是

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卽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 我師

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

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 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之量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

.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 心都無形響其夜河北士

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衆一僧問師云.

黃梅意旨.甚麽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尙還得否師云.我不得僧云

.和尙爲什麽不得師云.我于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 瑞氣盤旋師振

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爲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

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 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

見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砵師乃出示

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方辯曰.善塑師正色曰. 汝試塑看方辯罔措數日塑就

眞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呈似師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

辯頂曰.永爲人天福田

 

有僧擧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麽長

 

 

南頓北漸第七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 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

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卽一種.

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衆. 往往譏南宗

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

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 無滯於此可往

曹溪參決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爲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 盡心記

.還爲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衆參請.不言來處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

.潛在此會志誠卽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 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卽是.說了不是師曰.汝師若爲示衆對曰. 常指誨

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 於理何益

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爲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尙一說. 便契本心

子生死事大和尙大慈.更爲敎示吾聞汝師敎示學人未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

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大師 宮作大禪師) 說諸惡不作名爲

.諸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尙以何法誨人師曰.

若言有法與人.卽爲誑汝但且隨(:隨 原誤議)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

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 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

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爲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眞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眞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

亦不立菩提 .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

.亦名菩提 .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 無滯

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卽得自在神通游戱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啓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 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

.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

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爲執侍.朝夕不懈.吉州太和人也

 

(:僧上 宮有一)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

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爲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

爲天下所聞乃囑行昌來刺於師師他心通.預知其事.卽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

.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

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 卽願出家

師遂與金曰.汝且去.恐徒衆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 吾當攝受行昌稟旨

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

昨蒙和尙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 槃經

.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尙慈悲.略爲解說師曰.無常者.卽佛性也有常者. 卽一

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和尙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經說佛性是常.和尙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尙卻言是常

此卽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 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 便爲講說

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爲汝.終無二說.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尙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麽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

無常正是佛說眞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卽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

眞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眞無常義佛比爲凡夫外道執於邪常.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 槃了義敎中.破彼遍見. 而顯說眞常眞樂

眞我眞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

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乃說偈言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有一童子名神會 襄陽高氏子年十三

.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 則合識主試說

會曰.以無住爲本.見卽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以拄杖打三下會乃

問曰.和尙坐禪.還見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以亦見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卽起

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戱論神會禮拜

悔謝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卽自見性.依法修行

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 不離左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

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會後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敎著顯宗記.

於世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聚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 應當盡

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敎門.言下便須

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爲師

 

 

唐朝徵詔第八

 

神龍二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

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

法 宮無)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 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淸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淸淨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

.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

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 無相待故

簡曰.明喩智慧.暗喩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無始生死慼何出離

師曰.煩惱卽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

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卽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

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

.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 將滅

止生.以生顥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

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淸淨心體.湛然常寂

.妙用恆沙簡蒙指敎.豁然大大悟禮辭歸闕. 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

諭師曰.師辭老疾.爲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

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値師出世.頓悟上乘

感荷師恩. 頂戴無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砵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

爲國恩寺

 

 

法門對示第九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

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爲一方師吾今敎汝說法. 不失本宗先須擧三科法門.

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卽離兩邊說一切法.(:莫 宮作不)離自性忽有人問汝

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界入

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內六門眼

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 名含藏識

若起思量.卽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 皆從自性起用

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卽衆生用善用卽佛用用由何

.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

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

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淸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

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 癡與

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

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 法身

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卽道貫一

切經法.出入卽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 內於空離空若全著

.卽是邪見若全執空.卽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旣云不用文

.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 直道不立文字卽此不立兩

.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卽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

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眞.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 如是之人

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 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

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 依此作.

卽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卽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爲

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卽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敎授.勿失宗旨

 

 

付囑流通第十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 玄宗八月卽位方改先天元年次年遂改爲開元先天卽無二

年他本作先天二年者非)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爲汝破疑.令汝迷盡

吾若去後.無人敎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不動情.亦無涕泣師曰.

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毁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

今悲泣.爲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

汝等悲泣. 蓋爲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卽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眞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

.不失宗旨衆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眞 不以見於眞 若見於眞者 是見盡非眞

若能自有眞 離假卽不動 自心不離假 無眞何處眞

有情卽解動 無情卽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眞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卽是眞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卽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卽失道意(:意 宮作義)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時徒衆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

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尙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

.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 度諸群生但此說

是名正法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爲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 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師 宮作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

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 須達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 不念利

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眞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 成熟其

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淸淨.亦無諸相汝等愼勿觀靜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衆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衆哀留甚堅師曰.

佛出現.猶示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衆曰. 師從此去.

早晩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

.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 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

記曰.頭上養親.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爲官又云.吾去七十年. 有二菩薩從

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問曰. 未知

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 不可計也

今以七佛爲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

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爲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 第二阿難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彌遮迦尊者

第七婆須蜜多尊者 第八佛馱難提尊者

第九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尊者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馬嗚大士

十三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龍樹大士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羅()羅多尊者

十七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闍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師子尊者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此土是爲初祖

二十九慧可大師 三十僧璨大師

三十一道信大師 三十二弘忍大師

 

惠能是爲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大師開元元年癸丑歲八月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衆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

法海白言.和尙留何敎法. 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

若識衆生.卽是佛性若不識衆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敎汝.識自心衆生.見自心

佛性欲求見佛.但識衆生只爲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衆生自性平等.衆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衆生汝等心若險曲.

卽佛在衆生中一念平直.卽是衆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眞佛自若無佛心

.何處求眞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眞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性偈曰

 

眞如自性是眞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卽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眞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卽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眞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卽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刹那卽是眞

今生若遇頓敎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眞

若能心中自見眞 有眞卽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敎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

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

.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 依此修行.

如吾在日若違吾敎.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緇白爭迎眞身. 莫決所之

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 遷神龕倂所

傳衣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

.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 三日始散韶州

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

.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

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賜摩衲寶砵.及方辯塑師眞相.幷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 永鎭

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정법안장正法眼藏 > 선의 법열 禪之法悅'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설잠(雪岑)선사(김시습) - 불교 암흑시대를 밝힌 고승  (0) 2014.01.05
육조단경   (0) 2013.08.31
나옹록 9...終  (0) 2012.03.30
나옹록 8  (0) 2012.03.30
나옹록 7  (0) 2012.03.30